少林武術蓋天下,可是要怎樣才能成為少林子弟?他們平日的訓練是怎樣?對武術又有甚麼看法?
釋延孜,少林四大護法之一,英國少林寺創建人,娓娓道來他三十多年的武術之路。
年少離家 拜師無門
正如大部分少年,釋延孜從小有個功夫夢,希望行俠仗義、鋤強扶弱。但是習武之路並非一帆風順,不但需要艱苦訓練,更要從新疆出走到河南,離家四千公里,所以家人都投以反對。
好不容易,極力爭取到父母的同意,但是少林寺聞名世界,慕名而来學藝的人成千上萬,年少的他拜師無門,只能在少林附近的武術學校苦練功夫,等待機會,「功夫練好了,我想少林寺可能會破例收我們。」
在武術學校待了約一年半,從新疆來的同鄉漸漸只剩下兩人。直到他奪得當地城市的散打冠軍,一戰成名,少林寺的大門終於為他打開,「當時學武三個月就能拿下冠軍是很傳奇,所以少林寺亦知道了我的名字。」
儘管名震遐邇,釋延孜沒有馬上被收為弟子。在初次見面後,他堅持了足足半年時間,憑著毅力打動了現在的師傅(釋永信方丈)。在引薦人的提點下,送上拜師帖,正式拜師。
真正踏入少林寺,那裡的生活跟他的想像有所出入--這樣還有佛教的生活。練武只是業餘,反要協助日常事務如挑糞、種田、打掃等,還有學習佛教文化、德行等方面的知識和課業。
醉心武術 十年磨一劍
甫進入少林寺,釋延孜剛好遇上武生團擴建階段,被挑選成為武僧,專注練習武術,但習武之路從不輕鬆。一班少年武僧5時半起床練功,每天訓練6 小時,十年如一日。
釋延孜熱愛武術,幾十年來堅持體能訓練、鑽研實戰技術,更透過多個比賽冠軍,用實力來宏揚少林功夫的實戰精神。
上擂台對他來說,並不是為了好勇鬥狠、真名奪利,練武術的確需要對手,「擂台就是一個最好的考場來考驗武術。武術是否還有缺點,可以從中學習,取長補短。」
2014年,47歲的釋延孜參加國際王者爭霸賽,打倒了38歲的泰國選手也是泰拳教練蓬查拉齊,取得自己的國際賽首場勝利。2018年,他在「武極天下‧登封造極」世界格鬥冠軍賽上,43秒擊敗了對手。
他認為,年輕的時候,比較注重勇猛、拼命鍛鍊,談不上技術、利害招法;年長了,通過不斷的沉澱、學習,找到中國功夫一些經典招法、功力,更得要領。
離鄉別井 從零開始
在中國至今保持著不敗記錄的釋延孜,卻在十幾年前退出賽場,從零開始,來到倫敦籌建少林武術學校。他認為:「這世界很大,世上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夫,希望可以多見識世面、充實自己。少林功夫是取百家之長,希望能夠學習不同的功夫,加以融合,令少林功夫更與時並進,推廣得更好。」
1998年,初到倫敦,英國的武術發展以詠春、地方傳統如洪拳為主,少林功夫在這邊近乎沒有。他坦言,雖然中國文化在海外十分受歡迎,但亦面對一些挑戰:優秀的師資比較少、資金不足、請不起一個專業的團隊推廣文化。一開始,選地已面對困難,找了接近一年才找到現在的地址,逐步擴建。期間更遇上一些對手的挑戰,但都被他一一打敗,部份更成為他的徒弟。
2000年,他的徒弟參加了全英國散打擂台賽,包攬大部分金牌,一舉成名,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幫助,少林武術學校亦慢慢打響名聲。
他亦肯定並看好中國武術在世界的影響力,特別是少林功夫,在強身健體、修心養性方面,融合儒道佛家思想、氣功養身,是引領健康生活方式的先驅者。而中國功夫的實戰精神,培養個人的正義感,勇於站出來,路見不平,拔刀相助,在社會上是值得推廣的。
這位以武聞名的大師,至今亦未忘記學習武術的初心:「生命來之不易,應該把愛擴大。在保證我們有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,能夠幫助更多的人,就是一個人價值的體驗。」
習武之心,不過此於心中的正義感!
圖片來源/Shaolin Temple UK
